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神木四中优秀教育案例评展

神木四中优秀教育案例评展

2019年07月11日 17:38:05 访问量:4949

“儒道”并用,标本兼治

——试论班级管理、学生教育的理想模式

神木四中  王东利

  王东利,男,陕西神木人,2006年6月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。毕业至今从教于神木市第四中学并担任班主任一职,有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带班经验。他努力践行“立德树人”的教育理念,发表过多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论文,受到了学校及家长的一致好评!

  他的座右铭是:以信立身、以恕待人!

引言

予尝读唐人柳子厚的《种树郭橐驼传》,感慨良多。

原文如下:

郭橐驼,不知始何名。病偻,隆然伏行,有类橐驼者,故乡人号之“驼”。驼闻之,曰:“甚善。名我固当。”因舍其名,亦自谓橐驼云。

其乡曰丰乐乡,在长安西。驼业种树,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,皆争迎取养。视驼所种树,或移徙,无不活,且硕茂,早实以蕃。他植者虽窥伺效慕,莫能如也。

有问之,对曰:“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,能顺木之天,以致其性焉尔。凡植木之性,其本欲舒,其培欲平,其土欲故,其筑欲密。既然已,勿动勿虑,去不复顾。其莳也若子,其置也若弃,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。故吾不害其长而已,非有能硕茂之也;不抑耗其实而已,非有能早而蕃之也。他植者则不然,根拳而土易,其培之也,若不过焉则不及。苟有能反是者,则又爱之太恩,忧之太勤,旦视而暮抚,已去而复顾,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,摇其本以观其疏密,而木之性日以离矣。虽曰爱之,其实害之;虽曰忧之,其实仇之,故不我若也。吾又何能为哉!”

问者曰:“以子之道,移之官理,可乎?”驼曰:“我知种树而已,官理,非吾业也。然吾居乡,见长人者好烦其令,若甚怜焉,而卒以祸。旦暮吏来而呼曰:‘官命促尔耕,勖尔植,督尔获,早缫而绪,早织而缕,字而幼孩,遂而鸡豚。’鸣鼓而聚之,击木而召之。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,且不得暇,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?故病且怠。若是,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?”

问者曰:“嘻,不亦善夫!吾问养树,得养人术。”传其事以为官戒。

该文针对唐中期以后的“弊政”提出,以寓言的形式讽喻当政者:苛政扰民,民不胜其扰。对待百姓,应“顺木之天,以致其性”。

今天,我不想谈政治,仅想就当下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,权当抛砖引玉罢了。


   

鲁迅先生曾经谈过,“杀人有两法,一曰捧杀,二曰棒杀。”改革开放四十余年,方方面面多借鉴西方的经验理论。一味地“拿来”,不加挑选,势必会造成瑕瑜互见、泥沙俱下的局面。教育上之“宽”,其实是对学生的“放纵”。这样的“宽”,易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毫无底线,进而危害到社会,是谓“捧杀”。生活中诸多“熊孩子”的出现,大概有赖于此?

如此看来,似乎传统教育成了“最佳选项”?那也不尽然!传统教育强调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,有一定的道理。但是,现今的学生大多心理脆弱、逆反心强,一味地“严管”,适得其反。这类似于“棒杀”,人的精神都出了问题,何谈民族希望、国家振兴呢?

《易经·象传》有云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它告诉我们,人应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,切不可倦怠偷闲。

从儒家的角度来看,这是“有为”。故而,在弘扬传统文化、树立民族自信的大背景下,我们教育学生时提倡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(见《大学“八条目”》)。概括地讲,这些都可称为“修行”,是一种做人做事求取学问的态度。有此态度做支撑,诸事皆“有可为”。

然而,在当下,并不是所有人都想“有所为”;更有甚者认为“知识是无用的”,学他何益?他们的论据是:大字不识几个,却开公司、当老板、驾豪车、住豪宅者,比比皆是。以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梦想,可以醒醒了!

可是,这些人却恰恰忽略了一点:凡事业上有所成就者,不都是因为“修行”态度积极而获得的吗?古有孔孟、二程、朱熹、王阳明等圣贤;今有朱毛、彭总、陈毅、刘少奇等先烈。这些,不都是我中华赫赫有名之“修行者”吗?

作为学生,现阶段的“修行”,就是要不断积累,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。难道不应该吗?

然而,在漫长的“修行”过程中,有的人不堪其苦放弃了,有的人能力不济倒下了,有的人不知所措彷徨了,老师对学生的“引”,似乎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。

于是,有人便提出要“堵”。堵住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“通道”,堵住学生不思进取的“退路”,堵住学生胡思乱想的“根源”……结果,不但没有堵住,反而引得“洪水”泛滥,一发不可收拾!

这时,我们需要借助的是道家的“导”。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七章中说: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。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,顺应自然的运行,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,不做不必的事,但也必须去做“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”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(无不为)。这个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,我称之为“导”。大禹治水,之所以成功,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莫过于改“堵”为“导”。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,是十分必要的。若不及时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常常在新闻广播中听到诸如“某中学生因作业繁多而跳楼”、“某高三学生用水果刀刺死班主任”、“某留学生残杀陪读母亲”等恶性事件,令人震惊不已。学生走上歧途,让人惋惜;他人因之而丧命,则更让人痛心!难道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?答案是显而易见的。


小结

概而言之,世间万物都有它的天性。这一“天性”被人为干预得越多,其损失得便越多,进而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!所以,回到文章的开始,作为教育者的我们“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”,何乐而不为呢?“有为”是目标,但不能因为追求目标而违背教育规律;“无为而无不为”是手段,但手段必须要为目标而服务。因此,两者相辅相成、互相促进,才能起到“儒道”并用、标本兼治的效用。

有鉴于此,班级管理、学生教育不能一味地“引”,更不能一味地“堵”,而是要依据情况适时地“导”。只有这样,我们的班级管理、学生教育或许才能呈现出一片蓝天来……

以上,就是我的一点儿思考与认识,若有不当之处,敬请指教!

编辑:酒王军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搜索框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神木市第四中学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陕西神木县第四中学 版权所有

陕公网安备 61082102000031号 联系地址:神木四中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